患者自述:
今年33岁的我,硕士毕业后一直在互联网大厂当程序员,平时抽烟、不太喝酒,除了敲代码之外只喜欢打游戏,基本不怎么运动。
这两天上下班进出地铁站时,不知道怎么了,短短的一节楼梯爬的我心慌气短,以为晚上打游戏太晚没休息好就没太在意,但之后的几天情况似乎越来越严重,连走路走快点都会心跳加速、气喘吁吁,虽然我体型偏胖,但应该不至于走路都如此费劲,想到网上那些年轻人猝死的案例,心慌气短的症状似乎更明显了,保命要紧,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好让自己放心。
接诊心血管内科医生介绍:
这名年轻患者体型偏胖,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是久坐就是躺着,很少锻炼身体,加上有熬夜和吸烟的习惯,生活方式非常不健康。我们为他进行了常规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又做了冠脉CTA检查冠状动脉堵塞程度,检查结果发现局部冠状动脉有狭窄,尚且不是很严重,但是也到了需要足够重视的程度。
为了更好的评估他的生活质量和心肺功能,为他做了心肺运动试验,反映运动能力的心肺适能重度减低,刚刚达到按年龄预计值的一半。如果满分100分的话他也就是刚刚50分,也就是说这名33岁的年轻患者,心肺适能可能仅相当于60多岁老年人水平。单这一项指标就提示他的生活质量堪忧,更关键的是以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非常高,而且严重影响生命的长度。
解药只有一种:科学运动,提高心肺适能。我们根据心肺运动试验的相关指标给他制定了运动方案,建议他每周进行不低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根据心肺运动试验检测的心率范围确定)有氧运动(快走或慢跑)。期待他有脱胎换骨的改变。
专家提醒:常规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基本正常并不意味心肺功能健康以及没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衡量健康还有很重要的一项指标,这就是心肺适能,直接反应一个人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决定一个人的寿命。要想活得长,心肺适能必须强。所以每个人都应关注自己的心肺适能指标。
什么是心肺适能?
心肺适能又称心肺耐力、有氧能力,是衡量身体运输和利用氧气进行生命活动能力的指标,它的表达单位是最大摄氧量(VO2max)。心肺适能涉及人体多个系统的相互协同,包括肺通气和弥散功能、心脏泵血功能、血液循环系统运输氧气至全身各部位的效率,以及肌肉等组织利用这些氧气的能力。作为人体发动机的心脏也不过是运输氧气过程中的一个器官而已。
人类生命的本质就是摄取和利用氧气。从基础的新陈代谢到日常活动再到高强度的运动,都离不开氧气。没有食物人可以存活7天以上,没有水可以存活3天以上,但是缺氧5分钟以上就会导致细胞缺血坏死引起机体不可逆的损伤。因此氧气对于人体而言至关重要。虽然氧气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对于氧气的利用能力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来源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肌肉组织等不同系统的生理或病理状态。而这种差异可以用心肺适能来衡量。
心肺适能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肺适能相比高血压、吸烟、肥胖、高脂血症和2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能更有效的预测个体的死亡风险。权威杂志JACC一项超过75万人的研究表明心肺适能每增加3.5ml/kg/min(1MET,即1代谢当量),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分别降低13%和15%。心肺适能增加1-2 METS可以降低10%-30%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而心肺适能在5-7METS之间的人群全因死亡率相比小于5METS的人群可以降低一半以上。男士和女士的心肺适能达14 METS时,死亡风险最低,分别降低76%和77%。最高心肺适能男士和女士比最差者分别多活6.0年和6.7年。心肺适能越差的人群可以从提高心肺适能中获得的收益越大。
鉴于心肺适能对于个体健康如此重要,美国心脏协会(AHA)在2016年就建议将心肺适能作为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如何提高心肺适能?
提高心肺适能就是要科学运动。心肺适能是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因此经常参加有氧运动,可以提升心肺适能,提高人体整体健康水平。有氧运动方式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骑车、登山、健身操等。建议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进行每周75-150分钟较高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强度可以通过心肺运动试验的代谢当量、心率等指标确定。
什么是心肺运动实验?
心肺运动试验是一种客观、定量、无创的检查方法,检测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肌肉系统对同一运动应激的反应情况,核心是检测运动情况下的心肺功能。它是在逐渐增加运动负荷的情况下,通过测定人体从静息状态到运动至最大用力状态及再恢复到静息状态过程中气体代谢、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一系列指标变化,综合评价心肺等器官的整体功能及运动风险。心肺运动试验是心肺适能检测的“金标准”,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诊断、评价、治疗、预后预测及慢病防治和健康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