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易患感染性疾病,常用抗感染药物有:抗细菌类药物、抗病毒类药物、抗真菌类药物等,今天我们重点说说抗细菌类药物,即抗生素,也就是所谓的“消炎药”。在小儿抗生素的使用中,家长们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下面举例一些常见误区,以促进家长更规范用药。
抗生素是万能的
许多家长认为抗生素可以治愈所有感染,所以宝宝一发热,常规就被吃了一堆“头孢...阿莫西林...阿奇霉素...”但实际上,抗生素只对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有效,而对病毒或其他非细菌引起的感染并无效果。因此,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一定要经过医生的诊断,明确病因。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有些家长会在孩子感冒或腹泻之初给孩子使用抗生素,希望以此预防后面可能的疾病或者感染。然而,这样做不仅无法预防疾病,还可能让孩子产生耐药性,影响未来的治疗效果。
盲目选择广谱抗菌药
有些家长在患儿生病之初就给孩子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者“头孢克洛、头孢地尼”等抗生素,诚然,广谱抗生素可以覆盖更广泛的细菌,但也可能对正常的肠道菌群造成破坏,引起腹泻、便秘等症状。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更有针对性的药物。例如,小儿急性咽/扁桃体炎,针对其常见病原菌A族链球菌(GAS),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青霉素等抗生素;而针对前短时间肆虐的大叶性肺炎所常见的支原体感染,则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等,而β-内酰胺类药物则无效。因此,抗生素的选用需要根据感染病原体及其敏感性来选择。
频繁更换或联合使用抗菌药
很多家长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频繁更换或联合使用抗菌药可能会增加耐药性的风险,降低药物的有效性,临床上一般评估药物疗效,需要在有效用药48-72小时之后评估。因此,在使用抗菌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随意更换或联合使用药物。
盲目跟风使用抗感染药物
有些看到别人家孩子用某种抗感染药物效果好,就给自家孩子用,这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病情也不一样,比如2个患儿同时发热、咳嗽,其中1个可能是支原体感染,口服阿奇霉素后症状明显缓解,但另一个孩子可能是细菌感染,如果继续效仿第1个患儿口服阿奇霉素,则会导致患儿无明显效果,不仅延误患儿病情,还会使家长及患儿产生焦虑情绪,得不偿失,所以建议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乱用抗病毒药
无论是细菌感染抑或是支原体感染或者是真菌感染,乱用抗病毒药物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让孩子产生耐药性。因此,在使用抗病毒药药物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