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中文主题为“尽早识别,立刻就医”。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缺血性卒中)或破裂(出血性卒中)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脑卒中每12秒就有一人发病,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亡,且患者已超2800万,年轻化趋势更令人担忧,最年轻发病者仅13岁。从早期识别到康复护理,每一步科学处置都能显著降低致残风险,守护生命质量。
一、急救优先:识别快一秒,康复多一分
脑卒中救治的核心是“抢时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4.5小时内是溶栓治疗黄金窗口,每延迟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坏死。精准识别与快速行动是关键。
(一)双工具快速识别症状
掌握“中风120”与“BEFAST”两大口诀,实现症状早捕捉:
-中风120:1.看一张脸是否不对称、口眼歪斜;
2.查两只胳膊平举是否单侧无力下垂;
3.听说话是否含糊不清、答非所问。
- BEFAST:中文意思是“要快”,体现了脑卒中救治的时效性;同时“BEFAST”前五个字母分别对应脑卒中一种警示症状,也是快速识别脑卒中的五个关键因素。下面给您一一道来,还请您了解,帮助身边的人快速识别脑卒中。
“B”-Balance即平衡,指平衡或协调能力的突然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患者常常觉得走路不稳,向身体一侧偏斜,或者做精细动作时变得比平时笨拙。
“E”-Eyes即眼睛,指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常常表现为复视,通俗地说是看东西一个变两个,多伴随眼球向某个方向运动受限;也会表现为偏盲,即整个视野的左侧或右侧一半突然缺失;还会表现为双眼向一侧凝视。另外,一侧眼睛突然睁不起来也应受到重视。
“F”-Face即面部,指突发的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正对患者,看看患者两侧的鼻唇沟是否对称,有没有一侧变浅;再让患者咧嘴笑或者呲牙,观察是不是有一侧口角歪斜。
“A”-Arms即手臂,指手臂的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将两只手臂平举,看是不是能举到相同的高度,如果可以,就进一步观察两侧手臂平举是不是可以坚持10秒钟。如果有一侧手臂不能上抬或是提前掉下来了,那就需要引起重视。除了手臂,还可以观察一下患者行走的时候有没有拖步,或者不能独立行走。
“S”-Speech即语言,指突发的言语含糊,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患者的表现可以是多样的,如说话突然变得含糊不清,或者完全说不出话,也可以是不能理解、交流没有反应、答非所问等。
“T”-Time即时间,强调如果短时间内出现上述症状的任何一种,提示很可能发生脑卒中,务必立即就医,千万不能等待症状自行缓解或消失。这里的时间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是要求家属或者目击者牢记患者的发病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这将有助于急诊医生判断“时间窗”,制定治疗方案。
(二)三步规范急救流程
1.立即呼救:拨打120时明确说明“疑似中风”,精准告知地址,避免因表述模糊延误时间。
2.现场防护: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切勿随意搬动、掐人中或喂服任何药物(包括中药制剂),以防加重病情或引发窒息。
3.精准转运:优先选择具备溶栓、取栓能力的高级卒中中心,为后续治疗争取最佳时机。
二、康复进阶:从被动干预到主动修复
脑卒中后3个月是神经修复黄金期,6个月内为关键康复阶段,医工融合与科学训练正在重塑康复模式。
(一)康复训练新路径
1.早期卧床期:生命体征平稳48小时后启动,重点进行良肢体位摆放,在后背、膝关节等处垫软枕保持关节功能位,每日按肩、肘、腕、髋、膝、踝顺序被动活动关节,预防肌肉萎缩与关节挛缩。
2.主动康复期:借助脑机接口技术,通过脑电采集设备读取患者运动意念,驱动康复设备完成训练,实现从被动活动到主动康复的转变,为肢体功能恢复搭建新桥梁。
3.巩固恢复期:遵循“坐位平衡→站立平衡→重心转移→步行”顺序,融入日常活动训练,搭配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每日坚持1-2小时,维持肌力与关节功能。(二)康复避坑指南
- 误区1:“静养更安全”——长期制动会加速肌肉萎缩,早期科学活动是康复基础。
- 误区2:“能走即康复”——需及时纠正划圈步态等错误姿势,避免固化损伤模式。
- 误区3:“重肢体轻认知”——需同步开展语言刺激、记忆游戏,改善失语与认知障碍。
三、日常照护:筑牢并发症防线与复发屏障
家庭护理是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我国脑卒中第一年复发率达18%,五年内更是高达40%,做好日常管理至关重要。
(一)并发症精准预防
- 肺部感染: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有效咳嗽排痰,意识障碍者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分泌物误吸。
- 压疮: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防压疮床垫,重点保护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 深静脉血栓:每日被动活动下肢,病情允许时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二)膳食与体重管理
- 膳食原则: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每日食盐控制在5克内,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与适量鱼类,保证营养均衡。
- 体重管控:将BMI指数维持在18.5-24的正常范围,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减少肥胖引发的慢病风险,肥胖会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卒中几率。
(三)慢病与心理照护
- 慢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卒中主要诱因,需每日监测指标,遵医嘱服药,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知晓率不足50%,规范管理刻不容缓。
- 心理支持:多与患者沟通鼓励,帮助建立康复信心,避免情绪激动,保证每日7-9小时优质睡眠。
四、防控升级:主动健康守护脑血管
卒中防控需“关口前移”,从被动救治转向主动预防,构建“基层筛查-急诊救治-康复管理”的完整闭环。
(一)高危人群主动筛查
3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肥胖、慢病者,应参与网格化筛查。江苏南通通过“村医+网格员”模式,使高血压知晓率从不足50%提升至80%以上,有效发现隐匿患者。
(二)健康生活方式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切忌久坐,上班族每小时起身活动一次;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血管刺激因素。
脑卒中并非“绝症”,从“BEFAST”识别到后期各项功能康复,从体重管理到主动筛查,科学防控贯穿全程。值此世界卒中日,91论坛 神经内科与您共同践行“尽早识别,立刻就医”的理念,主动守护我们与家人的脑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