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论坛 精神心理科 一、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精神健康: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精神卫生问题:又称心理卫生问题。精神卫生问题的存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人都会存在精神卫生问题,自己可能意识不到。 又称精神障碍,是指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造成主观痛苦的一种疾病状态。 ※现行的国际疾病诊断分类:(ICD-10)将精神疾病分为10大类72小类近400种。10大类为: 1、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老年期痴呆。 2、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如酒精依赖综合征。 3、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4、心境(情感障碍),如医院症和躁狂症。 5、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如焦虑症。 6、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如失眠症。 7、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如偏执型人格障碍。 8、精神发育迟滞。即通常所说的智力低下。 9、心理发育障碍,如儿童孤独症。 10、通常起病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二、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 1、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产前产后的发育情况、躯体疾病和成瘾物质等。如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要比没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容易患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相互影响,精神疾病会加重躯体疾病,患有躯体疾病也会增加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 2、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心理因素包括人的个性特征、对事物的看法、应对方式和情绪特点等。如心理负担过重、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心理反应大,均可能诱发精神疾病。 3、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中的各种大事、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文化、环境等。如天灾人祸、亲人亡故、工作或学业受挫、婚姻危机、失恋等重大生活事件都是诱发精神疾病的重要社会因素。 4、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生的各个阶段。各因素之间的良性作用是精神健康的保护因素,反之则是精神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当危险因素作用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而通过消除危险因素、加强保护因素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促进精神健康。 三、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文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婴幼儿(0-3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言语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学龄前儿童(4-6岁):常见的精神文生问题,有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是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学龄儿童(7-12岁)和青少年(13-18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青年(19-55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老年(55岁以上)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避免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可行方法。 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与治疗 1、怀疑有明显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者,要及早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心理科进行咨询、检查和诊治。 2、如发现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等周围人又明显的言语或行为异常,要考虑他可能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应及时劝告其去医疗机构检查。 3、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为主,辅以社会支持和药物对症治疗。 4、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目前已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及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方法。 5、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者,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 按量服药,以达到最好效果。不愿意接受治疗、不正确治疗或不规律服药,会导致病情延误、难以治愈或复发。 6、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 |